在我国历史上,能够与孔子并称为圣人的,唐宋以前是周公,唐
宋以后是孟子。周、孔并称的时候,首先是周公称先圣,孔子称先师,
周公高于孔子;后来则是周、孔平起平坐,周公称元圣,孔子称至圣,
周公被封为文宪王,孔子被封为文宣王。
孔子一生敬仰周公,经常做梦梦见周公;到了晚年,不复梦见周
公,孔子由此叹息自己的衰老。
周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
周公,姓姬,名旦,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,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,
周成王的叔父。约卒于公元前1095年。早先被封于周(今陕西岐山北
),故称周公。多才多艺,文武双全。一生主要功绩集中在商周之际,
在打天下和治天下两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。
(一)辅佐武王,克商灭殷
商末,纣王无道,沦为独夫民贼。周武王发动了灭商战争,经牧
野一战,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,建立了周朝。其时约在公元前11
世纪中叶。武王灭商,与成汤灭夏一样,都被后人称颂为“顺乎天而
应乎人”的“革命”。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周公在灭商过程中“辅翼
武王,用事居多”,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灭商后第二年,武王病重,欲传位于周公,周公泣涕不受;武王
死后,乃拥立武王的长子诵即位,是为成王。其时,“小邦周”刚刚
取代了“大邦殷”,立足未稳,内部有权力的分配与争夺,外部有图
谋复辟的殷人势力,而成王幼弱,难以压住阵脚,于是周公毅然摄政
当国,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。
周公摄政,前后共计7年。这是周公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,《
尚书大传》说:“周公摄政,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
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六年制礼作乐,七年致政成王”,基本上概括
了摄政期间周公的历史功绩。
(二)三年东征,平定天下
周公摄政当年,“内弭父兄,外抚诸侯”,刚刚将处于风雨飘摇
之中的周人政权稳定下来,东方就发生了叛乱。
原来,武王灭商后,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朝旧地,让他奉守商祀,
统率殷遗民;又在周围地区分封了自己的弟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,使
其就近监视,号称“三监”。周公摄政后,管叔等人极为不满,一直
图谋复辟的武庚见有机可乘,便串通“三监”举行叛乱,并联合了原
商朝在东方的附庸国徐、奄、薄姑等,声势浩大。面对这十分严峻的
形势,周公沉着应对,他亲拥成王东征,第二年就打败了武庚和“三
监”,平定了叛乱。
第三年,周公继续东征,讨伐参与叛乱的奄、徐、薄姑等。奄,
又称商奄,其地望在今山东曲阜市,是商朝在东方的一个很有势力的
附庸国。周公先征服了徐、淮、郯、邾、薄姑等,使奄成为孤立之敌,
最后一举灭奄。
至此,三年东征胜利结束,中原及东方完全纳入周朝统治范围。
三百,曲礼三千”之说,基本上涵盖了国家、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乐,通常与礼相配合,行什么样的礼,配什么样的乐。礼乐配合,文质彬彬,既尽善又尽美,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成熟
的文明所拥有的和谐与典雅。
周公制礼作乐,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,即“敬德保民”。“敬德”,是因为“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”,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“保民”,是因为“民之所欲,天必从之”,“保民”实际上就是保社稷、保国家。周公提出“敬德保民”,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。
并在这一年初定规模、框架,后来逐步充实、损益、完善,以至粲然大备,臻于极盛。“周道四达,礼乐交通”,是西周盛世的写照。
礼乐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,它的基本特点是,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,明贵贱,辨等级,正名分,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。礼分吉礼、凶礼、宾礼、军礼、嘉礼五种。五礼的节目繁多,有“经礼三百,曲礼三千”之说,基本上涵盖了国家、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乐,通常与礼相配合,行什么样的礼,配什么样的乐。礼乐配合,文质彬彬,既尽善又尽美,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成熟
的文明所拥有的和谐与典雅。
周公制礼作乐,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,即“敬德保民”。“敬德”,是因为“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”,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“保民”,是因为“民之所欲,天必从之”,“保民”实际上就是保社稷、保国家。周公提出“敬德保民”,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。
·上一篇文章:
周公旦与周公之礼
·下一篇文章:
周公解梦书残卷总分类